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第二天,漢森在父親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鄰居家的門,表示自己愿意賠償。鄰居聽了漢森的話,笑著說:“好吧,你如此誠信,又愿意承擔責任,我不但不要你賠償,還樂意將這輛汽車送給你作為獎賞,反正這輛汽車我也打算棄掉了。”
由于漢森年紀還小,不能開車,所以這輛汽車暫時由他父親保管著。不過,漢森已經請人修理好了車窗,經常給車子洗塵打蠟,就像是寶貝一樣。他經常倚在那輛1978年出廠的福特“野馬”名車旁邊說:“我恨不得快快長大,好駕駛這輛汽車。我至今仍然不敢相信它是我的。”漢森還說:“經過這個事件,我更懂得誠信是可貴的。我以后都會誠信待人。”
由此可見,誠信自有它的報償。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誠信,他就會收獲信賴;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虛偽,他就會得到欺騙。
當然,誠信品質的教育必須從小時候培養,堅持不懈。大人應該教導孩子從小就做一個誠信的人,要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導孩子出現缺點和錯誤時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絕不隱瞞。你可以在家里多討論誠信的重要性,為保證使誠信成為孩子的一種優良習慣,你可以讀一些強調誠信重要性的書籍,給孩子講一些名人誠信正直的故事。針對社會上那種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建議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誠信的行為大部分是出于某種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必然會尋求滿足需要的辦法,如果父母對這種合理需要過分抑制,孩子就會換種方式,以某種不誠信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林剛為了得到一個漂亮的書包而對媽媽說:“媽媽,你給我買個漂亮的書包吧,我們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有漂亮的書包,就只有我沒有了!”而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漂亮的書包的,林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這樣說的。
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如果孩子的書包確實比較破舊,就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合適的。當然,對于孩子的價值觀來說,漂亮并不等于貴,父母一定要明確這個觀念。
要分析孩子的需要,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心里話,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測孩子的心理。當孩子向父母講述了他的需要以后,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現在可以滿足的,哪些是將來才能滿足的。然后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對不必當時就滿足的需要可以留到以后慢慢滿足;對于不合理的需要,則要跟孩子講明道理。如果父母不善于判斷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可以請教老師或其他的家長,也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避免盲目行動,給孩子“可乘之機”。
如果孩子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指出來,嚴肅地向孩子講明道理,并督促孩子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同時,父母還可以講講信義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讓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是多么重要。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或者覺得事情無關緊要就放縱他們的缺點,這樣,孩子會不斷強化不良的行為,從而形成不良的品格,進而影響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