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其實孩子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兒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道德意識。但是,由于兒童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強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答應人家的事卻又不做。
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家長應該多從兒童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的。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誠信的習慣呢?
建議一: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門,兒子要跟著一起去。她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你在家里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給你燉肉吃!眱鹤勇犝f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里。曾子把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當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說說哄孩子高興的,怎么能當真呢?”
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后就不會講信用!庇谑牵优c妻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吃。
父母的這種誠信行為直接感染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做什么,兒子回答:“我從朋友那里借書簡時說好要今天還的。雖然現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
“人無信不立”,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有位母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謊,就用針把他的嘴縫起來。有人問這位母親:“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你真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家長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并爭取以后補上去公園的活動。而且,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生,這樣才能取信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誘導孩子做某件事,總是輕易地許諾孩子某些條件,但是事后卻沒有兌現。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會發現父母在欺騙自己,他就會從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經驗,那就是不守信的許諾是允許的,大人的言行也經常不一致的,說謊是允許的,等等。一旦這些經驗轉化為孩子說謊的行為時,父母恐怕要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