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二、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
在實踐中養成習慣,要不斷身體力行,使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才能“習慣成自然”,收到相當的效果。
什么是“習慣成自然”呢?
葉圣陶是這樣解釋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現代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在回憶父親對他早期學習習慣的嚴格訓練時說:“代數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困難,可父親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精神不得安寧,每個錯誤都必須糾正。他對我無意中犯的錯誤,第一次是警告,是一聲尖銳而響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馬上糾正,他會嚴厲地訓斥我一頓,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個能干的人,可是他們到后來一事無成。因為這些人學習松懈,得不到嚴格紀律的約束。我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正是這種嚴厲的紀律訓練!备赣H嚴格的訓練,終于使維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成為譽滿全球的科學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
自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發現動物行為發展的關鍵期,并榮獲諾貝爾獎后,人類廣泛地開展了對自身各種能力與行為的發展關鍵期的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
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年齡2歲3歲3歲半4歲4歲半5歲5歲半6歲習慣計數能力規則意識觀察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觀念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要使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例如,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并不是道德驅使,而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庇纱,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贊揚、夸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