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建議二: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負責任。告訴孩子,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沒有人愿意和他合作的。
宋慶齡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有一次,父母要帶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齊準備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然坐在鋼琴面前不停地彈琴。
母親喊道:“孩子們,我們快走吧!”
宋慶齡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親問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慶齡有些著急地說:“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為什么不能去,孩子?”媽媽問道。
“爸爸,媽媽,我昨天答應了小珍,她今天來我們家,我要教她疊花。”宋慶齡說。
“我還以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親說。
“不行,小珍來我家會撲空的。”宋慶齡叫了起來。
“要不,你回來后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向小珍道個歉,明天再教她也沒關系。”媽媽出了個主意。
“不行,媽媽!您不是經常教育我要信守諾言嗎?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堅定地搖著頭。
“哦,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會心地笑了,“那就讓慶齡留下吧!”
于是,父母帶著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后,卻見宋慶齡一個人在家里。“慶齡,你的朋友小珍呢?”父親問道。
“小珍沒有來,可能她臨時有什么事吧。”小慶齡平靜地回答。
媽媽心疼地問:“小珍沒有來啊?那我們的慶齡不是很寂寞嗎?”
宋慶齡卻回答:“不,媽媽,雖然小珍沒有來,但是我仍然很高興,因為我信守了諾言。”
可見,宋慶齡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職責是,教育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兌現,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就應該誠懇地向對方說明原因,并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認真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也應該留有余地,不要輕易夸下海口。這樣,孩子在答應別人時,就會有章可循,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進行誠信品質教育需要父母借助實例、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誠信會帶來什么惡果,誠信會有什么收獲。
在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市,10歲的漢森正在與小朋友在家門口的空地上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漢森將球擲到了鄰居的汽車上,把車窗玻璃打壞了。
其他小朋友見闖了禍,都嚇得逃回了家。漢森呆呆地站立了一會兒,決定親自登門承認錯誤。剛搬來的鄰居原諒了漢森,但還是將這件事告訴了漢森的父母。當晚,漢森向父親表示,他愿意將替人送報紙儲蓄起來的錢賠償鄰居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