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大師杜威。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
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從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一、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里,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說,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個小朋友叫陽陽,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陽陽從小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對陽陽非常寵愛。他們對陽陽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當陽陽進入幼兒園時,還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陽陽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這時候,陽陽的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把陽陽接到家中,對陽陽進行生活習慣的訓練。
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熏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