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這種方法是教育學上所說的“厭惡法”,這種厭惡法不僅可以糾正孩子在行為上的習慣,而且對糾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壞習慣也有較好的作用。
當然,糾正孩子不良的習慣不僅需要行為的弱化,還需要大人們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輔導和正向誘導,各種方法共同參與、協調配合,壞習慣是可以消除的。
五、糾正孩子壞習慣要有毅力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確實如此,如果孩子養成了一種壞習慣,他將一輩子受這種壞習慣的折磨。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說,教育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至少要21天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一種壞習慣,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卻比21天要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
事實上,在糾正孩子壞習慣時,父母應該直接提出壞習慣的不良影響,并以此觸動孩子的心靈,這樣糾正起來相對容易得多。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有這樣的情節:有一次,保爾參加青年團員們的爭論:人能不能克服已養成的習慣,如吸煙?保爾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
當時有位青年嘲笑說:“保爾就會說漂亮話……問他自己抽不抽煙?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煙沒有好處?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保爾聽后,馬上將口中正抽著的煙卷拿下來揉碎,說:“從今天以后,我絕不再抽煙。”從此,保爾戒掉了幾乎是從兒童時代就養成的抽煙習慣。
壞習慣難以改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決心不大、毅力不強。富蘭克林說:“習慣就利用輕忽,嗜好有時比理由還強硬。”對于抽煙這個壞習慣,不少煙民都想改,但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關鍵是不僅要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而且要痛下決心去改。這樣,諸如吸煙、酗酒、隨地吐痰等不好的習慣,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學家威廉•坎寧安說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個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個聲音對他說:“撿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會又高興又后悔的。”
這個人彎腰撿了一把卵石放進口袋。
第二天,當他將手伸進口袋時,他驚奇地發現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他感到非常高興,不一會兒,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興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沒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家長今天怎樣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習慣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樣,你現在多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明天的孩子就會得到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那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和寓言里的這個人一樣,又是高興,又是后悔。高興的是,你的孩子擁有一些良好的習慣,后悔的是,你其實還可以培養孩子更多的好習慣。所以,為什么不從今天開始為孩子多撿一些卵石呢?明天,這些卵石將變成孩子一生的財富,讓他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