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豐子愷先生送走客人后,語重心長地對小陳寶說:“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來,豐子愷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陳寶的禮貌教育。他告訴小陳寶,客人來了,應該為客人端茶、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表示恭敬。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飯,就好像皇上對臣子賞賜,更像是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
豐子愷先生還教育小陳寶說:“客人送你什么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陳寶的心中,后來,小陳寶果然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禮貌待客的禮節有:
1.迎客
迎接客人進屋的時候,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遞接物品要用雙手。
2.交談
教育孩子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不要拘謹,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3.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兒”、“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后說“再見”、“有空常來”。
4. 做客
做客的時候要讓孩子保持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能粗聲粗氣,要談吐文雅;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里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沒有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里,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愿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系;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后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里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自內心。
建議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
德國有個家庭,母親包莉讓孩子幫助做什么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目,總是先對孩子說:“杰克,我們換個頻道看看好嗎?”過圣誕節時,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個高爾夫球臺作為禮物。有一次, 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父親就問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爾夫球臺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是送給孩子的禮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孩子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們都養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