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36種習慣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那么,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建議一: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里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并給孩子做出榜樣。
7歲的明明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場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位媽媽并沒有忘記這件事,在客人離去后,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明明,媽媽發現你對劉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處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現4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么了?”4歲的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么,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4歲的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于是奶聲奶氣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
同樣是提醒孩子講禮貌,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指責孩子,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可見,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臟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二: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于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滿口臟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班主任老師聯系了孩子的媽媽,沒想到他的媽媽卻對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班主任老師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這個孩子要講禮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孩子的家里去家訪。開門迎接老師的是孩子的父親,班主任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里,孩子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班主任老師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講禮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