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孩子不愛理發不愛洗澡怎么辦?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別看他年齡小,心理學認為孩子從兩歲開始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會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感受和表達的欲望。所以說呢,孩子一旦拒絕某種行為,如洗澡,洗頭,剪頭發等,一定是有過一次不好的體驗,讓他感到害怕,所以表現出拒絕。
1.不舒服的感受:如水溫,不舒適的姿勢、身體不舒服的碰觸,不小心被弄疼;也有可能孩子不喜歡別人動他的頭,或者坐的凳子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2.不安全的環境:如嘈雜,陌生的環境,有陌生人在身邊(理發室的其他人)、不好的天氣等;
3.與行為相關的人:如父母,爺爺奶奶,或與之相關的人(理發師、保姆)的語言,語氣、神情。如手法不夠輕或者表情嚴肅,或有的父母比較急躁孩子不小心動一下,就拍打孩子,批評缺乏耐心等。
以上這些都有可能讓讓孩子產生不好的心理體驗,所以再次發生孩子就拒絕甚至以哭鬧的方式抵制。那么遇到這些情況我們該怎么做呢?有幾點建議給大家:
1.引導孩子表達,耐心詢問孩子為什么害怕這種行為,解決任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障礙(如理發時掉下的頭發茬子、換掉孩子不喜歡的凳子等);
2.尊重理解孩子感受,營造好的氛圍(讓孩子感到安全,舒心,興奮的環境);
3.選擇合適的時機:如陽光燦爛、孩子心情好,選擇在孩子喜歡的空間里進行;
4.不要強行讓孩子配合大人的要求,可以約同伴(如理發,看看誰的頭發更酷),或者讓孩子選擇時間(晚上或中午);
5.切記承諾給孩子買玩具或者其他物品誘惑孩子去配合大人的要求,會給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6.父母要有耐心,意識到每一個行為發生的過程中也是我們陪伴孩子,與孩子互動的最好機會。
孩子是自己的,最了解他的人是他的父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也會找到自己獨特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讓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