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 2
【讀圖4.22】我國有哪四大類干濕地區。
學生回答。
【小結并板書】我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討論】(l)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與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輔導】(1)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線。(2)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3)半干旱地區與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讀圖4.22】請同學找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各自的分布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濕潤地區:秦嶺—淮河以南,東北三省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半濕潤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半干旱地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區:新疆、內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條件發展生產的?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我國的農耕區,秦嶺—淮河以南多利用為水田,秦嶺—淮河以北半濕潤地區為主的地區多利用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區主要是我國草原牧區。所以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為我們提供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不同,我們在發展生產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鞏固新課】
【學生討論】
(l)為什么北京地區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為什么北京地區的降水會出現年際變化,對北京的經濟建設有什么影響?
(3)能否在內蒙古高原廣泛地種植水稻?
【作業和練習】
(1)填充圖冊,第11頁作業。
(2)秦嶺—淮河是我國哪些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板書設計
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干濕地區
我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