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3
春秋爭霸戰爭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候國的支配權,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擴張和掠奪的私欲,因此戰爭無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因此“春秋無義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視了爭霸戰爭的客觀進步作用。
列寧的話適合對春秋爭霸戰爭的評價,戰爭雖有破壞性,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①戰爭給新興勢力提供了發展條件,要爭霸就要富國強兵,因此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進行改革,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削弱了奴隸主貴族勢力,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發展創造了條件。②爭霸過程中,大國吞并小國,實現了地區性局部統一,為后來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③爭霸戰爭中,華夏建立的國家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交戰,使得華夏族與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探究感悟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不能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 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魚鱉,置阱罔(網),至七月而縱之(開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
——《云夢秦簡•田律》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張?結合材料二的內容,說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是否有一致性?
不能保護好生態資源,就不能治理好國家。材料二規定在一定的季節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獵。材料二作為法律條文,實際上體現了材料一的思想。
(2)簡要談談你對以上材料的認識。
古人已經在一定意義上注意到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并列入了治國方略之中。
附選擇題參考答案
1.a 2.c 3.d 4.a 5.d 6.b 7.c 8.b 9.a 10.c 11.c 12.b 13.c 14.d 15.c 16.b 17.c 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