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4)神權統治的確立: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其發展演變如下示意圖:
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的確立:
關于“中世紀”的概念: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xx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1)原因:
①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通過整頓,天主教的領袖是羅馬的主教,后來稱教皇。教皇在羅馬建立了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稱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九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九次東征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占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后進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蕩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里島。由于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胡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占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國,以后,于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