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于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③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2)表現:
①經濟上:天主教擁有大量地產,通過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
贖罪券,亦稱“赦罪符”,拉丁文意為“仁慈”或“寬免”,后被引申為免除賦稅或債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運動,為了讓十字軍戰士加強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參軍的人,可以獲得減免罪罰。并為每一位十字軍人發放贖罪券。13xx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稱教徒購買這種券后可赦免“罪罰”。開始決定1xx年出售一次,可是嘗到甜頭之后,于14xx年時調整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為每25年一次。到了15xx年貪財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xx年干脆改為1年出售。
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德國由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
教階制度:天主教會按照等級制度組成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羅馬帝國后期參照帝國的官階體系而形成,后逐步擴展定型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教階制的主體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個品位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級次。助祭之下還設有一些其他較低品位。教會管理體制則依照這一等級層次,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羅馬教廷把整個西歐的基督教組織及神職人員,按著這一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統統納入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組織體系之中。
卡諾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斗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格里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近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復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 陣腳穩固之后,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