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①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這些異端派別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歷史上起了改革先驅的作用。
(三)向近代過渡的西歐(14~16世紀):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原因:
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
②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新航路的開辟,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
(2)時間:14~16世紀
(3)地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
(1)原因:
①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分享政治權利和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局面;
②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
(2)表現:
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后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
(3)影響: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3、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教學建議:教師可結合必修ⅲ相關內容講述。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xx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禮儀。15xx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圣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并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于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教師小結:14~16世紀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資產階級、新貴族出現,→需要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作支撐→15、16世紀英、法、西班牙順應時代要求,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成為時代的要求,宗教改革開始。
并強調: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廢除宗教,而是改變天主教一些教義,使各國的教會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建立隸屬于本國的新教會。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進行歸納概括:
(1)經濟上: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
(2)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發展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異端思想的出現、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敗,其掠奪最終引發改革運動
(5)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產生,封建統治和教會阻礙其發展。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