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主張:①懷疑教會財產的正當性,提出應由國王沒收的主張;
②否認教皇擁有教會的最高權威;
③批駁對餐禮的傳統解釋;
④認為《圣經》才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
影響: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拉開了基督教會內部改革的大幕。
(3)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xx年受神父職,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將《圣經》從拉丁文譯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胡司的宗教主張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xx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誘騙胡司到會,將其逮捕。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處死。
主張:①反對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會地產;
②揭露高級教士的奢侈與殘暴,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
③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議式。
影響: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而引發了捷克人民長達xx年之久的胡司戰爭。
【備課資料】胡司戰爭
1419年7月捷克爆發了具有爭取民族解放和反對外來壓迫性質的大規模的起義。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處死了胡司,起義的矛頭指向德國人控制的教會。
起義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南方的塔波爾城為中心的一派被稱為塔波爾派,他們比較激進,參加者和領導者是下層勞動者。這支起義軍成為胡司戰爭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約有4萬多捷克各地的農民來到了塔波爾城,他們把帶來的多余財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隨意取用。但是塔波爾派起義者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綱領。他們只是反對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廢除等級制度,廢除國王,取消繁重的封建義務。他們要求沒收土地分給農民,建立一個美好的共和國。在他們內部,分為兩個公社,一個是內部生產公社,負責戰時的生產供應,另一個是作戰公社,負責保衛他們建立的社會。塔波爾派的主要首領是瓦茨拉夫•科蘭達。
另一個派別是以布拉格為中心的圣杯派,他們是胡司起義的溫和派,其成員大多是中產階級和中小貴族。這一派在教士約翰•哲里夫的領導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發動起義,奪取了城市的管理權。他們有具體的管理綱領,于1420年擬定了布拉格四條款。他們要求沒收教會財產,捷克宗教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捷克官吏。他們在宗教問題上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用圣杯領取圣餐,所以被稱為圣杯派。他們的要求還包括傳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語言傳教,廢除僧侶對世俗財富的占有,僧侶犯罪也應象平民一樣論處等。
胡司起義爆發以后,捷克國王受驚嚇而死。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德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的作法遭到人們更強烈的反對。西吉斯孟德從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組織了5次十字軍來鎮壓起義。兩派起義軍團結在杰出的指揮官約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圍,英勇抗戰,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爾起義軍。
3、宗教“異端”學說對宗教改革產生的影響:(挑戰、愿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