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三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政治
激烈批判封建專制制度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天下土地不能為帝王所私得,應當耕者有其田
經濟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
思想
繼承民本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命題。
反對不切實際的學風,提倡實踐,求真
反對天命論、天知論,建立唯物主義體系
2.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
(1)演變歷程:
①春秋末年:孔子學說奠定基礎——儒學創立
②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總結改造——蔚然大宗
③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沉重打擊
④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正統思想地位
⑤魏晉時期:挑戰吸收佛道精華——新發展
⑥隋唐時期:三教合歸儒——更輝煌
⑦宋明時期:程朱理學、陽明心學——新階段
⑧明清之際:經世致用、君主批判——發生變化
(2)演變規律:
①思想自身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趨時更新
②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
③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和扶植
3.為什么中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景象?
(1)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2)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
(3)高度強化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壓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4.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是如何促進儒家思想發展的?
(1)李贄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認為,是非應隨時代變遷發展而改變,不應以孔子的話作為永久不變的定論。同時,抨擊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
(2)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與程朱理學專注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封建倫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時代的要求,發揚了先秦儒學的積極因素,使宋以來沉悶的儒學日益活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
5.明清儒學活躍的背景:明清──封建社會晚期
(1)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
(3)階級:新興市民階層日益強大
(4)思想:程朱理學占據統治地位,壓抑摧殘人性;西學東漸,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四、易混易錯點辨析 例一:與李贄“離經叛道”的思想相關的因素是( )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 ②封建社會的衰落 ③儒學的復興 ④政治腐敗、黑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辨析:解答此類題目,關鍵是理解思想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主要內容。李贄“開明”思想的出現是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市民階層壯大以及封建社會衰落的產物。故答案為c。 例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稱為進步思想家,主要是因為他們( ) ①反對君主專制獨裁,主張“人民為主” ②主張“工商皆本”,強調經世致用 ③主張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權的國家 ④對儒學思想進行了總清算,創建了新的思想體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辨析: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君主專制的強化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弊端,儒學者對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可能提出推翻帝制。故答案為a。 例三: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的主張,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時代特征的是 a.君黃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d.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d 辨析:抓住題干“不同于前代”,“時代特征”的要求。a項“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思想所提倡的,b項“唯物思想”是荀子曾經提倡過的,c項倡導天下人關心時局,先秦儒家積極倡導入世,只有d項既反應明代封建時代的衰落,又有別于前代維護封建專制。故答案為d。 例四:17世紀中國出現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實質是( ) a.宋明理學的深化和發展 b.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興起 c.對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 答案:d 辨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明末清初的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批判和繼承,是對儒學的反思,其實質是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a、b、c三項均表達錯誤。本題迷惑選項是b,三位思想家均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的思想不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故答案為d。 五、體驗高考 例一:(xx年寧夏高考文綜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謬,非圣無法”,“排擊孔子,別立褒貶”。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贄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辨析:在所給的選項中,李贄最有個性,最為“離經叛道”,他反對正統和傳統,尤其批判孔子,“排擊孔子,別立褒貶”是本題的解題提示。新課標第一網 例二:(xx年全國文綜ⅱ·15)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他所抨擊的是( ) a.先秦儒學 b.漢代儒學 c.隋唐佛學 d.宋明理學 答案:d 辨析: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結合題干的內容分析顧炎武所抨擊的思想應該是宋明理學,抓住關鍵詞“明心見性”來解題。 例三:(xx年高考廣東卷) 王夫之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者含動,動不舍靜”。下列觀點與之相符的是 ( ) a.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 b.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 c.靜止是絕對的,運動是相對的 d.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答案:d 辨析:王夫之的觀點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d項符合題意。 例四:(xx年北京高考)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斷發展,下列主張哪個具有民主啟蒙色彩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d.“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辨析:本體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需要記清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a項是孟子的思想,b項是荀子的思想,c項是董仲舒的思想,d項是黃宗羲的思想。 例五:(xx年上海16) 某思想家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是( )明清之際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找尋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題: (1)“一些最敏銳的心靈”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們為什么要進行反思? (3)他們思考了哪些重要問題? 答案:(1)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受時勢的刺激,檢討明朝滅亡的原因。 (3)顧炎武: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或者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張“明君賢相”(或者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張實學。 辨析:第(1)問從題目中的“明清之際”可以判斷此時的“一些最敏銳的心靈”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進而回答出他們的名字即可。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應該從明亡清興的世事變遷的角度來分析。第(3)問實際上是要求回答出他們的主要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將其主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答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