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探究] 結合我們了解的歷史知識,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師:一組同學準備得非常充分。請大家閱讀課本提供的材料,思考: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什么建國初期我國還要研究原子能?
生答(略)
師:新中國建立之初,美國、蘇聯都對我國進行核威懾,為了打破核威脅我國決定發展原子能科學。這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提高的反映。
師:原子核的結構發生變化時能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簡稱核能,俗稱原子能。它給人類提供了土種新的能源。思考:原子能技術除了在國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還在什么方面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
生: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于1991年12月開始運行發電。另外還有大亞灣核電站。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動力能源。
(二)生物技術方面
第二組同學出示自己的材料。
生:這位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旁邊是他的研究成果給農民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我國擁有世界7%的耕地,卻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在新中國成立后,吃飯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大事。下面我們一起看幾則材料:(課件展示)
材料一 “地,究竟能有多高產?” 袁隆平曾做過一個非常浪漫的夢:水稻長得像人一樣高,人們在豐收的稻穗下乘涼……1965年10月,當袁隆平寫出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的時候,由于論文和當時的經典學說相背離,學術界并不認同,有人甚至嘲諷他異想天開。但袁隆平并沒有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推翻了當時國際上關于水稻沒有雜交優勢的普遍觀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雜交水稻,被譽為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第五大發明。
材料二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稱他為“世界水稻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專家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廣泛種植的雜交水稻在中國引發了一場水稻生產革命,使水稻產量在一個世紀中增加了2倍”。雜交水稻這一育種途徑由此從亞洲、非洲到美洲廣泛傳播。 xx年,以色列沃夫獎、泰國金鐮刀獎、世界糧食獎、先后授予了中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沃夫獎被稱為以色列的諾貝爾獎,而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材料二 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今天中國水稻種植面積中,約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雜交產品,每年生產的稻谷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xx年,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項目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種方面提前一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產超過800公斤的目標,這意味著每年又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
生:我們根據已知的材料(課本資料和我組提供的材料)設計了幾個問題:[探究]1、發明雜交水稻的背景是什么?2、我們的“東方魔稻”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思考討論)
生總結:發明雜交水稻的背景是中國人多地少。我國的雜交水稻“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要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師:第二組同學能夠根據材料自己設計問題,很有創意。大家思考:在面對外國人對中國將達到16億人口會不會給世界帶來糧食危機進行質疑的時候,袁隆平這種精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何種關系認識?——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