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三)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的話題,也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請三組同學上臺為大家演示他們的“調查”結果。
生:第一幅圖展示的是我國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銀河系巨型計算機。第二幅圖是我國的巨型計算機之父——金怡濂。下面我們看兩則材料:(課件展示)
材料一 我國從1956年開始電子計算機科研和教學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運行1億次的"銀河"巨型計算機;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運行10億次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運行130億次的"銀河ⅲ"巨型計算機。
1999年研制成功神威巨型計算機。計算機的發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
材料二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之父。在計算機研究領域,人們通常把當時性能最高、運算速度最快的一類計算機稱為巨型計算機。到了20世紀9o年代,我國自己開發成功的巨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達每秒10億次。但是,當時美國和日本的巨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上千億次。為了縮小這一差距,我國決定研制“神威”巨型計算機。金怡濂經過認真研究后說:“我們應當有能力造一臺千億次巨型機!而且必須有一個大的跨越,否則我們會被世界越甩越遠。”金怡濂語出驚人,擲地有聲。他被任命為“神威”計算機的總設計師。1999年9月,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研究中心牽頭研制的“神威”巨型計算機系統研制成功,并投入商業運行。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生總結:從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并且有一批我們自己的專家。而計算機技術也成為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高科技。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給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網上通話、網上購物等等,但是也出現了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的“網蟲”。相信今后我們的生活與計算機、互聯網會更加緊密,因此我們應當遵守上網公約,實現“綠色”信息化。
師:三組同學查找的資料也很詳盡,并且給大家不少啟示。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帶動工業化的發展,給國家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
(四) 空間技術、航天技術
請第二組的同學給我們展示他們的搜集成果。
生: 請大家看以下材料(課件展示)
閱讀以下材料:
1968年組建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19t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發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成了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 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運載火箭把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送入地球軌道,1982年10月從水下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1984年4月日日,發射了一顆對地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4月16日衛星定點于東經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共發射了1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這些衛星為地質、測繪、地震、海洋、農林、環境保護等國民經濟部門和空間科學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己用于國內通信廣播和電視節目傳輸,對改善邊遠地區的通信和廣播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