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教學案
答 案
知識結構填充:
哲學之父 普羅塔哥拉 人 愛智慧 好學深思
鞏固與拓展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c a d b b
二、非選擇題:
11.(1)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的認識是判斷一切事物的價值標準;教養來自于學習和實踐;知識來自于自我感知,而非神靈的賜予。
(2)意義:其思想標志著早期人文精神的萌芽;智者學派的思想具有奴隸制時代的思想啟蒙作用,使人對自然、社會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認識趨于合理化;同時也推動了古希臘文化的發展。
精神:強調人的價值的人文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否定傳統的精神;崇尚智慧與道德的精神。
1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先哲們如老子、孔子等對人的道德提出了許多主張。如大公無私、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樸等等。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這三種品質稱為“君子道者三”,認為是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即智慧”。兩者都看到人的美德與智慧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中西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由于二者所處的環境上的差異,二者的取向也存在著差異:蘇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覺道德人格和豐富知識技能的新人群的產生,由他們來改正現實秩序的不合理性,實際就是要建立一種平民政治。而孔子則主張“學而優則仕”,將道德作為萬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過對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復逝去的周朝時統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導致貴族政治的生成。這種差異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中西文化在未來發展中的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