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教學準備: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背景資料、
藝術作品或完成學案 cai結合多媒體演示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小結或談感受問題式的導學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自學園地:學生課前自學,讓學生上網查閱有關課堂教學資料,或者進行學習活動,如: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介紹“我最喜愛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舉辦藝術作品欣賞會或貝多芬(德彪西)音樂欣賞會,從歷史的視野賞析藝術作品。再或者完成學案,使學生初步了解如何欣賞音樂作品,初步了解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等等。課堂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過程1、導入新課:用幻燈片投影,教師播放音樂《命運交響曲》,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打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隨即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的內容,聽貝多芬的音樂。接著提出問題:從貝多芬身上什么最能觸動你的心弦?說說你的理由。導入新課。在解答導入新課問題的答案上不必拘泥統一答案,讓學生自由的發揮,各抒已見。2、講授新課:本節課總共有三個子目:“貝多芬與古典主義音樂” 、“印象派繪畫與音樂” 、“現代藝術的興起”。在導入新課后,用問題式導學,結合多媒體演示,使抽象內容直觀化,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探究和解決問題,教師隨堂指導。或者讓學生圍繞導學提綱中設計的問題(如果學生還能自己提出問題最好)來展開交流、討論,教師邊調控課堂邊參與學生的探討、交流。(1)貝多芬與古典主義音樂(授課時間為10分鐘左右): (幻燈片投影1),給出貝多芬雕像,提出問題:從旁邊的圖中,再結合課本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回答)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進步和自由,獻身音樂。(幻燈片投影2)給出一段材料:他自稱是“強硬的民主主義者”。1797年,拿破侖率領大軍直逼維也納,他是拿破侖當時建立偉大共和國的英雄人物,并為拿破侖譜寫了一首交響曲。可當他得知拿破侖稱帝時,他抓住樂譜的封面撕個粉碎。當這首交響樂出版時,他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樂——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然后讓學生回答: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的什么思想特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試列舉他的三部代表作。他對音樂的貢獻主要有哪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印象派繪畫與音樂: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兩者統一于印象派這一大派別之內,后者更是由前者啟發而來,故可把兩者結合起來掌握。用flash多媒體演示介紹印象派由來和莫奈及其作品。(注意把握教學時間,授課時間為15分鐘左右)(幻燈片投影3)出示目標探究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探討:a、印象派繪畫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b、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有何關系?c、印象派繪畫和印象派音樂有何共同的特征?有何藝術價值?(展示此問題時播放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音樂,一邊欣賞,直觀地感受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一邊學習活動。)d、印象派的產生有何歷史意義。要求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來回答這些問題。印象畫派的產生引導學生聯系相關學科、現實生活結合歷史知識展開思考討論,幫助學生學會知識遷移,多角度地分析解決問題。①印象派的發生,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工業革命、現代科學的發生②光學研究解開了光譜的真面目,藝術家知道了,光不是透明的,而是由七種色彩所組成的;③蒸氣火車拉近了城鄉距離,到郊外寫生成為一件方便而時髦活動;④許多內在的、外在的、社會學的、物理學的、文化的多元復雜因素,催化了如黃金般光燦的藝術時代產生。(中心:這是資本主義崇尚個性的體現,也是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發)(幻燈片投影4)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的共同特征,具體講授如何理解作品藝術價值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印象派繪畫的藝術價值:①印象派繪畫把光和色彩視為認識對象的核心因素。大膽使用色彩,真正體現出光與色的無窮魅力。②印象派強調繪畫的審美功能。印象派主張追隨求色彩效果,使繪畫變得更豐富、自由,也更具繪畫特點。(第一組學生回答)印象派音樂的藝術價值:印象派音樂是客觀的,強調捕捉人對外部世界的瞬間印象,在創作方法上不以旋律為中心,在配器上力圖纖細精致,追求音樂中豐富的明暗層次和濃淡色彩,在朦朧的光色中表現物體或事物的氣氛和情調。(第二組學生回答)共同點:它們都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在朦朧的光色中表現物體或事物的氣氛和情調。(第三組學生回答)歷史意義:印象派藝術的崛起,開辟了繪畫與音樂語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為藝術家發揮個性提供了新途徑,使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跳躍的幅度越來越大,革新的鋒芒越來越鮮明,從而孕育了20世紀初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突破。同時也孕育著新的危機。(第四組學生回答)過渡:現代藝術的興起包括美術與音樂,“現代藝術的興起”是承接“近代藝術成就”,20世紀的現代藝術與19世紀的近代藝術雖然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差別,但其創新與革新的內在精髓卻是一致的。因此在學習這一問題時首先讓我們鑒賞塞尚、凡高、高更、畢加索的代表性杰作。(3)現代藝術的興起(授課時間為15分鐘左右):(幻燈片投影5)①后印象派繪畫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后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在描繪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幻效果時,所采取的過于客觀的科學態度。他們更強調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認為藝術應當忠實于個人的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去簡單地模仿自然,藝術家應當以自己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 后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后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其代表:塞尚、高更和凡高等。 (幻燈片投影6):鑒賞塞尚、凡高、高更、畢加索的代表性杰作。(幻燈片投影7)提問:從下面六幅畢加索的自畫像中,你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畫家?讓學生思考或討論,教師講解:從畢加索六幅自畫像里,我們可以透過畢加索的眼睛看畢加索。這幾張自畫像能看出畢加索的某段時間內的藝術軌跡。他是個不斷變換藝術手法的探索者,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實主義。但在各種風格中始終都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激昂而狂躁,無限崇尚自由,這在后面幾張自畫像上更顯露無疑,在他的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