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倫改革
請回答:
(1)韓非子對商鞅“輕罪重罰”持何種態度?
(2)材料二說明商鞅實行“連坐”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如何正確認識商鞅變法的“嚴刑酷法”?
答案 (1)贊揚態度。
(2)強化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
(3)利用嚴刑酷法打擊了守舊勢力,樹立了變法的權威但又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造成階級矛盾激化,也給守舊勢力以反對變法的借口。
4.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是古代西方和東方比較典型的改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的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則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會選舉或罷免一切公職人員,決定宣戰、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國家大事。獎勵外國技工遷居雅典,對攜眷移民給予公民權;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會一門手藝,否則兒子可拒絕贍養其父;鼓勵橄欖油出口。
材料二 設立20個等級的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世襲的爵位。立有軍功的平民,按其功勞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國劃為31縣,所有的縣級官吏通由國君任免,領取國家的俸祿,可以隨時任免調職。
……凡從事“本業”而使糧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雖從事“本業”而因懶惰破產者,全家沒入官府為奴。
請回答:
(1)依據材料,概括兩次改革內容所涉及的共同之處。分別說明實行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兩次改革分別對本國經濟和政治體制造成什么影響?
答案 (1)共同之處:等級的劃分;官吏的任免;對工商業的態度等。目的:梭倫改革,緩和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挽救貴族政治面臨的嚴重危機;商鞅變法,順應社會大變革形勢,實現富國強兵。
(2)梭倫改革: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商鞅變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2講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變法
大題預測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
材料二 孝文慨慕華風,力變夷俗,始遷洛邑,根本既虛,隨而崩潰,……。 ——《魏書》
材料三 孝文帝此舉為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有利于中原地區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統治秩序的穩定,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權進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請回答:
(1)材料一體現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將要進行哪一重大舉措?他為何要這樣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們對孝文帝上述重大舉措的不同態度或觀點。你對孝文帝這一舉措持什么態度或觀點?請說明理由。
答案 (1)舉措:遷都洛陽。原因:平城是鮮卑貴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強大;經濟落后,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軍事上,時常受柔然族騷擾,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區。洛陽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進行,有利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