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天朝的危機
b(主要矛盾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化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c(歷史任務變化):從此,反帝反封建就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五口通商與戰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具體表現)
1、自然經濟的破壞:鴉片戰爭之后,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地作為第一批通商口岸對外開放。a列強憑借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繼續向中國走私鴉片。b還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c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領域的覺醒: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并發展了明清之際講求“經世致用”的傳統,注重研究世界大勢和社會現實問題,主張向西方學習呼吁變革。他們的思想和主張,代表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新思潮:
1842年,魏源編著《海國圖志》一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一主張,是強國御侮的呼聲,也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先聲。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3、社會矛盾的激化: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的廉價商品自通商口岸源源而入,破壞了沿海地區的自然經濟和傳統手工業,造成大批勞動人民破產失業。清政府為了支付巨額兵費和賠款,又大肆進行搜刮。
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發動太平天國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