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梭倫改革(教師講解參考用)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氏族貴族勢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
知識鏈接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專題二 商鞅變法(學生預習課文用)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春秋戰國時代特點: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
一、大動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
二、大變革:
1、社會經濟變化:隨著 使用和 推廣, 被破壞。
2、階級關系變化:⑴隨著土地私有化, 實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⑵各國先后進行變法。
3、思想意識形態變化:⑴表現: 、 、 、 等各家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⑵意義: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 次思想解放高潮。
三、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一、歷史背景:
1、客觀背景:大動蕩大變革
⑴諸侯爭霸的推動:各國面臨政治、經濟制度的重建。
⑵變法風潮席卷各國:首先 國 變法。
⑶百家爭鳴的推動。
2、主觀條件:
⑴秦國統治者銳意變革
___:發布“求賢令”,吸引有識之士。
⑵商鞅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
①游說:商鞅以變法強國之術游說秦孝公。
②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傳變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他的主張得到秦孝公賞識。
③立信:南門徙木,取信于民。
二、變法的中心、目的
1、人物:秦孝公,商鞅。
2、中心: 和 。
3、目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