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迫在眉睫
4、統治:北魏統治者參照漢族封建政權的一些統治方式,使北魏政權雄踞于北方。
(1)道武帝拓跋珪的統治政策:
①實行編戶,定居生產: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拓跋部由畜牧經濟為主的游牧生活,逐漸轉向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
②計口授田,勸課農桑: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
③重用漢族地主,仿漢制設官;
④設立太學,培養人才。
(2)太武帝拓跋燾的統治政策:
①重用漢族儒生,完備國家機構:拓跋燾積極吸取漢族傳統的統治經驗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著力整頓吏治,多次下詔令嚴厲制止官吏的貪殘行為,通過巡行察訪了解官吏政績,不稱職者罷免,有惡行者處之以法;進一步修訂律令,征用漢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訂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漢族律令條文,使之更適合漢族情況。這樣,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②興辦太學,吸收漢族先進文化:拓跋燾倡導儒學,崇尚文教,興辦學校,整理經籍,修編國史。拓跋燾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很快地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馬光和胡三省都說:北魏自平涼后,儒風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隨著學校的建立,教育的發展,儒家經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漢文化水平,培養了一批精通儒家學說的拓跋部知識分子,從而成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
③勸課農桑,提倡節儉:拓跋燾也吸取了漢族統治階級的傳統政策,勸課農桑,崇尚節儉,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經濟為主的游牧生活逐漸轉向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
【注意】道武帝拓拔珪在位時拜崔宏為尚書,主持制定官制、法律等;而崔浩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后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崔宏與崔浩為父子關系:父崔宏,號稱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書、大人,賜爵白馬公;而崔浩比他父親更有才華,《魏書•崔浩列傳》說他:“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
(更多有關“崔浩”的信息請點擊:
)
(二)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護制——制度建設的弊端:
(1)性質:北魏前期地方基層組織的一種形式。
西晉末年以后,北方長期戰亂,十六國時期,諸少數民族政權頻繁更迭,地方基層行政機構實際已不復存在,各地豪強地主聚族而居,紛紛以宗族鄉黨的形式,占據有利地勢筑塢立堡,割據一方,武裝自衛,從事生產,維持生存。這些豪強地主稱為宗主,塢堡里的農民實際上是塢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農民(又稱包蔭戶,宗主與包蔭戶之間是一種主人與佃客的關系,而佃客形同于農奴),向塢堡主交納地租,承擔勞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權時,拓跋鮮卑缺乏封建統治的經驗,按照公社結構來認識這些宗族塢堡組織,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聯合統治,承認宗主在地方上的勢力和他們的政治經濟權利,利用他們代替北魏政府督護地方。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采納給事中李沖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制,以取代宗主督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