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的奇跡萬里長城
司馬臺長城:以“驚、險、奇”著稱于世的司馬臺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zhèn)境內,全長19公里,敵樓35座,是我國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長城。它集萬里長城的各種特點于一處,許多樣式絕無僅有,是戚繼光在此督建時獨創(chuàng)。這段長城被長城研究專家羅哲文教授譽稱為:“長城是中國的建筑之最,而司馬臺長城是中國的長城之最。”因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 司馬臺長城歷經(jīng)戰(zhàn)火硝煙,在它身上記錄著中華民族可歌可泣,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三娘子廟:距包頭市東河約50公里,因為有一座三娘子的骨灰塔堂“太后廟”在內,所以稱“三娘子廟”。 三娘子為明朝時蒙古可汗阿拉壩汗的第三妻,由于她智勇兼?zhèn)洌琶渤海钍馨⒗瓑魏沟男湃危⒉杉{了她與中原友好往來的主張。阿拉壩汗死后她又執(zhí)行了繼續(xù)與明朝友好往來的政策,維系了土默特部與明朝間和睦相處40多年的安定局面。在此期間她積極開展與中原地區(qū)的和平互惠通商與文化交流,促進了內蒙古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明朝政府在萬歷十五年(1587年)封她為忠順夫人,封阿拉壩汗及其子孫為順義王。在美岱召大門上保存的一塊匾額上面刻有“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yè)、四海澄清”16個字,表現(xiàn)了國家安定和平、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意義。最有意思的是碑上刻了“大明金國”的字樣,把曾經(jīng)是敵對的明朝刻在前面,表示既接受了明朝的封賜,又保留了自己的國號。這是一座廟與城相互結合的建筑。它不僅在建筑布局、造型以及建筑藝術等內容上,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蒙漢和好。民族團結的歷史對今天來說,更有其深遠的意義。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故又有青城之稱。內蒙古自治區(qū)直轄市之一,自治區(qū)政府所在地。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始建呼和浩特城(今舊城),本名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之所以呈現(xiàn)漢蒙互市“華夷兼利”的局面,顯然與張居正推行邊防新政密不可分。張居正深諳長城邊防與和平交往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達成“隆慶和議”。《明史•方逢時傳》所載“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邊民始知有生之樂”,便真實體現(xiàn)了長城邊防與屯田實邊、交通網(wǎng)道、互市貿易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內在關聯(lián)的辯證關系。農牧民族在長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進感情,消除隔閡,在思想文化、生活習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銅奔馬,它是一件中國精美絕倫的稀世珍寶,于二十世紀60年代末在甘肅武威橫空出世,并成為后來中國旅游業(yè)的標志。武威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道,漢代時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上都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這里銅礦資源豐富,青銅冶煉技術聞名遐邇。因此,在這位將軍墓葬中發(fā)現(xiàn)銅車馬儀仗俑也就不稀奇了。氣勢非凡的銅奔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的氣勢,令人驚嘆不已。其藝術成就在我國青銅器鑄造工藝和冶煉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漢代,“天馬”被老百姓敬奉為“馬祖神”,它 寄托著保佑這位將軍死后靈魂升天的祈愿。時光流逝了1800多年,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件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在中國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銅奔馬的奇妙構思和獨特造型,還有那精湛的鑄造技術,都使之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