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的探索
產品分配形式 平均主義 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并存
(4)意義: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快速發展。
8.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1)綜述
原因:世界是開放、聯系的,中國需要融入主流,抓住機遇;閉關自守只會使中國落后。
目的:引進外國的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前提: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原則:平等互利。
(2)主要史實
①1980年,設立 四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深圳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 1984年,開放大連、連云港、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14個港口城市,在這些城市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放寬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其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別是秦皇島和湛江。屬于江蘇的有 。)
③1985年起,開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放區。
④1988年,劃定 為經濟特區。
⑤1990年,決定開發開放 ,這成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浦東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
格局:
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 ”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9.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和中共xx大的主要決定。
(1)中共十四大( )
①主要決定: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
②意義: 和 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2)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
①主要決定: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 起基礎作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 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②意義: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具體化,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