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課外延伸
11.【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與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能力,在解答此題時,一定要注意兩個方面:一要結合史實認識俄國農民對農奴制改革的意見。二要一分為二地評價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答案:(1)農民對改革表示懷疑。農民的懷疑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在改革前,亞歷山大二世保證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做到了。改革過程中,讓農民高價贖買地主土地,實際上是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2)進步性:改革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使俄國工業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因此,改革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是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轉折點。農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局限性:改革很不徹底,是在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的“合法掠奪”;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亞歷山大二世后來遇刺身亡;國內市場不能充分活躍起來和農民對改革的不滿。
12.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題回答注意材料一中關鍵詞“沙皇……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中等地產的貴族”及“農業沿著資本主義方向”“把權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等;第(2)題注意抓住材料二中“贖買了土地”及“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等關鍵信息。第(3)題注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答案:(1)主張廢除。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農民獲得人身自由;農民還可以贖買一塊份地。
(3)農民所付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農民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義務獲得完全自由。
高考猜想
13. 【解析】第(1)問注意閱讀材料,結合改革前的亞歷山大二世面臨的問題和改革的具體內容,得出矛盾表現,要求較高。第(2)問注意提煉材料的相關信息。第(3)(4)問要結合教材知識回答。
答案:
(1)矛盾:給農民土地,但不徹底解放農民;既防止農民暴動,又要維護農奴主的統治。
原因:由亞歷山大二世的階級屬性和被迫進行改革決定的。
(2)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
(3)不符合實際.因為農民受制于控制社區管理的地主,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存在。
(4)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統治,防止農民起義。
14.【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要解答此題,首先要辨識這四幅圖片屬于哪位改革者,其次綜合分析他們所實施的土地方面的改革措施。
答案:(1)梭倫:規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防止貴族任意兼并土地。
(2)商鞅: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3)穆罕默德•阿里:廢除包稅制,改革土地制度,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4)亞歷山大二世:“二一九法令”規定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