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工業社會的來臨
第三單元 工業社會的來臨
第9課 英國工業革命
教案
一、背景——工業革命的孕育
1、定義: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
2、背景:(17世紀中葉—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狀況)一個前提四個條件
率先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是在多種因素合力推動下發生的:
①政治前提:(英國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采取了多項政治經濟措施,包括:出賣沒收的封建地產、廢除騎士領地制度、取消對國王承擔的一切封建義務、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等。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進一步確保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于(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①鼓勵發展國內外貿易,②降低原料進口稅;③通過實施《壟斷法》,保護專利權,激勵創新等。
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市場條件: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英國利用海上優勢(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后,英國確立其世界殖民霸權)和龐大的商船隊,控制了歐洲、美洲、亞洲的廣大市場,手工業生產已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③物質條件:(原料、勞動力、資本)“光榮革命”后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破產失地的農民為工業生產提供了a、大量自由的勞動力(b、英國圈地運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典型途徑之一,它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客觀上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隨著相當一部分圈地被出租給農業資本家雇用農業工人從事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經濟滲透到農村,為工業生產提供了足夠的糧食,也拓展了國內市場d、同時還意味著英國的小農制度在18世紀中期已經被消滅)。
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積聚資本、開辟國外市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上半葉起,英國就不斷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視之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1699年英國頒布毛織品條例,禁止一個殖民地將羊毛及毛織品運往另一個殖民地或其他地方;1732年頒布制帽條例,禁止殖民地輸出帽子,制帽商不許雇用兩個以上的學徒;1750年頒布制鐵條例,禁止殖民地建立金屬加工廠、煉鋼爐和加工鐵制品,但鼓勵生產輸往英國的生鐵。)
④技術條件:英國發達的工場手工業也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15世紀末以來,在西歐各國中,英國的手工工場尤其典型,發展也較為迅速)。
⑤科學條件:18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馬格德堡半球試驗-波義爾、胡克研究并發展大氣壓力理論-紐可門蒸汽機-瓦特活塞蒸汽機)
二、過程:機器的發明與改進
第一階段•棉紡業:工業革命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它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啟動:
①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隨后其他行業的技術革新也相繼展開
②1771年,在水力紡紗機發明的基礎上,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著現代工廠的誕生。
③到18xx年,英國已經擁有600家機器紡紗廠。
第二階段•動力行業: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動力不能滿足需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科學和技術相結合,不斷實踐,于1782年研制了“萬能蒸汽機”。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技術發明,它有力地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步伐,開辟了嶄新的“蒸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