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變化
第二節 世界政治的發展
教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使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堅定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
2.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概括本章內容,形成樹狀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和本質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培養學生運用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社會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國際格局幾次變動的歷史條件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具體與一般、個性與共性關系的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特點和多極化的趨勢。
二、本課難點: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原因。
教學要點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歷史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有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的路線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長期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蘇聯在長達79年的統治中,未能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東西方實力對比的失衡,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以兩極格局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隨之結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
第二節 世界政治的發展
從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和解體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和重新分化組合,終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
冷戰結束后,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組合,新的變化。
一、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但它繼續做為一個統一的擁有足以毀滅美國的軍事力量而存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日本則因搶占了高科技制高點,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并要求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了當今世界暫時形成的國際格局,即“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其實,多極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初見端倪。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國激烈競爭,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見,經濟力量是政治、軍事力量的基礎。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多極化的“極”與兩極格局的“極”在內涵上有何不同?(與兩極格局的“極”相比,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出現兩大變化:①吸引力、影響力、作用力和協調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為“極”的主要內涵。兩極中的“極”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聯系在一起的。多極化的“極”則主要表現為吸引力、影響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說,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借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貸款、技術出口和轉讓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②兩極格局中的“極”的載體是美蘇兩個國家。而構成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