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常見的結構教案
認識常見的結構(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分析
1.從廣義上了解結構的含義。
2.能夠從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列舉出具體的結構。
3.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結構的建筑物的圖片,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
4.能夠說明三種結構類型的各自特點。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的第一節“無處不在的結構”的第一課時。
1.本課時要通過講解列舉關于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等各方面的結構例子,并對結構的分析和研究,使學生明白“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2.本課時還要通過總結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等各方面的結構例子,來歸納三類結構類型的特點。 3.本課時意在培養學生對身邊存在結構的感性認識,留意身邊的各式各樣的結構,培養學生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設計思想——結構理念,通過講解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結構給學生無限的創造靈感和啟示。
教學重點:
結構的含義(能夠從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列舉出具體的結構)
教學難點:結構的類型(能夠從結構本身外形和受力的角度來分析結構的特點)
三、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學生對身邊存在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對結構的功能和分類也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不能準確把握結構的定義。此外,學生不能準確地區分三類結構類型,特別是殼體結構的特點。
四、教學策略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從身邊常見的結構開始,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教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講授法、閱讀法、案例分析法和提問法,讓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交流互動等教學形式交叉和滲透靈活運用,并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當中。并及時讓學生自主總結和歸納。
(二)學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總結,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
五、教學過程
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內容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一、導入 二、新課 三、小結 (一)課程導入——四種重要的設計思想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對通用技術必修2 作簡要的介紹,并聯系技術與設計1來談談產品設計中要掌握的四種重要的設計思想:結構、流程、系統和控制。(二)無處不在的結構 1、放映自然界存在的各式各樣的結構,如蜂窩、蜘蛛網、大樹等結構。引導思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結構多種多樣且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 2、展示技術領域存在的各種結構,讓學生思考:這些結構的優點在哪里?他們與自然界存在的結構有何相似之處。讓學生閱讀案例:蒼耳子與尼龍搭扣;鳥與飛機;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 3、講解社會領域存在的結構比如:本章書的內容結構 4、讓學生歸納結構概念: 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結構不僅在自然界中存在;技術領域也存在結構(人類自己創造的結構);社會領域也普遍存在結構現象。(三)結構的類型我們知道生活中的結構是千奇百態的,根據物體的結構形態,通常將結構分為實體結構、框架結構、殼體結構。 1.實體結構通常是指結構體本身是實心的結構。其受力特點是外力分布在整個體積中, 如墻壁、柱子、實心球等等。(結合圖片舉例分析、利用實體泡沫演示)。 2.框架結構通常是指結構體由細長的構件組成的結構。其特點是支撐空間卻不充滿空間,如窗戶、畫框、房子的架構等等。(結合圖片舉例分析、利用框架泡沫演示)。 3.殼體結構殼體結構通常是指層狀的結構。其受力特點是,外力作用在結構體的表面上,如頭盔、汽車飛機的外殼等等。(結合圖片舉例分析)。 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很多物體的結構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結構類型組合而成的。總結三類結構的各自特點 結構類型定義特點例子實體結構 框架結構 殼體結構 練習:p11馬上行動,加深理解。 物體結構實體結構框架結構殼體結構組合結構受力特點柵欄 √ 支撐空間卻不充滿空間圓形陶瓷裝飾品 √ 結構體的表面冰山 √ 外力分布在整個體積中高層建筑的穹頂 √ 結構體的表面鋼化玻璃鍋蓋 √ 結構體的表面竹排 √ 支撐空間卻不充滿空間汽車外殼 √ 結構體的表面人的頭蓋骨 √ 結構體的表面古羅馬斗獸場 √ 支撐部分空間,分布在部分體積中 (四)總結 1、無處不在的結構 2、結構的類型 (五)思考練習:當出現交通事故時,摩托車手的頭盔是如何避免外力對頭骨的撞擊的?汽車的安全氣囊又是如何保護駕馭員的?參考:摩托車手頭盔的某一部位受到一個大的撞擊力,由于頭盔的殼體結構,使得所受力迅速分布到其表面,形成整個頭盔表面均勻受力,而不是某一點受很大的力…… 當汽車前端發生強烈碰撞時,安全氣囊就會瞬間從汽車方向盤內彈出來,墊在方向盤與駕馭者之間,防止駕馭者的頭部和胸部撞擊到方向盤或儀表板等硬物上。除了駕馭員側有安全氣囊外,有些汽車前排也安裝乘客用的安全氣囊…… 2-3分鐘 欣賞結構圖片,激發學生興趣; 12-15分鐘 總結加深學生的系統性理解 15-18分鐘 實體結構容易理解,可以點到為止 通過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總結加深學生的系統性理解 練習加以鞏固 3-5分鐘 本部分是課堂的機動部分,按照實際的教學時間合理安排,可作為課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