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前課堂教學設計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威尼斯》是篇游記散文。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散文的特點是什么?(復習已學知識,請學生回答。)現在我們來研讀周立波寫的記事散文《娘子關前》看作者是以什么為中心,以什么為線索,按照什么順序,把零散豐富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的。
(二)簡介作者與解題。
1.初中階段我們曾經學過周立波的一篇文章,課題是什么?該文節選自什么書?誰能簡介一下該書的作者。(教師提示、總結:學過周立波的《分馬》,節選自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周立波(1908~1979)現代作家,湖南益陽人。原名周紹義,“立波”是筆名,由英文liberty“解放”的譯音而來。1934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戰開始,在八路軍前方總司令部和晉察冀邊區任戰斗記者。1948年底完成了長篇小說《爆風驟雨》,除此以后還寫有《山鄉巨變》、《鐵水奔流》等著作。
2.解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這一年的冬天至1938年的春天,周立波曾作為八路軍戰地記者走遍了華北前線,行程達2500余里,并于6月份撰寫了報告文學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該集作品熱情歌頌了八路軍英勇抗日的精神和革命人民偉大的民族氣節,控訴了敵人的罪行,揭示了敵人必然滅亡的命運,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娘子關前》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自讀課文,并依次完成下列作業。
1.利用工具書掌握并理解下面字詞的讀音與含義。(提出下列字、詞供參考:第一部分的①狹隘4i——寬度小;②抽屜t@;③匍匐p*f*——爬行;④透人心骨——滲透到人的內心和骨髓里。第二部分的⑤井陘x!ng縣;⑥水門汀t9ng①喧囂xu1nxi1o——喧嚷;⑧村嫗y)——生活在農村里的年老的婦人。第三部分的⑨伶俐l0ngl@——聰明、靈活。第五部分的⑩輪廓l*nku^——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第六部分的駝tu$著。第七部分的襤褸l2nl(——破爛;(13)和諧h6xi6——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2.本文記敘作者一晝夜間隨八路軍某小分隊奔赴河北抗日前線的行軍過程。他以行軍路線為線索,以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為順序,把豐富的材料貫串起來。試擬出作者的行軍路線和組材線索。(教師提示。總結:行軍路線:八路軍某小分隊從山西昔陽東治頭出發北上,在晉冀交界的太行山脈的荒山巨嶺間迂回,經平定縣的營莊,在這兒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出發,經固蘭,于下午四時到了河北井陘縣蔣家村,并潛行于該縣境的敵人封鎖區,來到井平公路旁邊的核桃園,這時已是夜晚,小分隊繼續往桃水橋前進,過桃水橋和正太鐵路來到娘子關前,半夜又翻越一座大山,于天亮來到了一個小村,過了娘子關,開始走出了敵人封鎖區,當小分隊進入敵后我軍的根據地時已是次日上午。組材線索:從遠離封鎖區→接近封鎖區→通過封鎖區→離開敵占區→到達敵后抗日根據地。作者通過這樣的路線和線索,把許多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本文不是單純記敘行軍經歷,而是以行軍路線為經,以有關敵我雙方情況的見聞與感受為緯,著重寫了日寇肆虐的暴行和我方軍民同仇敵愾兩大方面,是通過七個有機聯系的片斷來表達的。請以簡明的語言寫出每一片斷部分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