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教學設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宗教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某種原型,因為宗教觀念也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但宗教觀念對“某種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實的。從本質上看,宗教觀念仍然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一種反映,但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決不能認為宗教觀念中有什么就意味著客觀世界中也有什么。
多媒體顯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
圖片:“哈雷慧星”
學生思考:我國春秋時期就發現了這一顆慧星,為什么卻以“哈雷”來命名?為什么不叫魯國星啊?
教師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既有具體感覺,又有抽象思維。所以要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要參加實踐,接觸客觀事物。
中學生要經常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
設問:你們到過農村嗎?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圖片展示:“貧困農村”、“華西村的成就”
學生活動:比較分析農村發展不同狀態的原因和解決的措施。(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教師概括:貧困的鄉村現象和富裕的華西村景象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同學們分析的原因與提出的解決措施是一種抽象的思維,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更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2) 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板書)
上面說到的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它們都是現在時,那么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和未來的預測,是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呢?
設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于10月8日至9日訪華,作為南京市民的一員,你對中日關系的過去和發展前景有什么看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多媒體展示:“南京大屠殺”系列圖片、“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歷史教科書修改”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于10月8日至9日訪華”(教師邊播放邊解釋)
過去:歷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遺留下許多痕跡,社會歷史則保存下許多歷史資料,如實物器件、文字記載、口頭傳說、圖畫作品、近現代科技興起后遺留下聲像記錄等。這些歷史資料作用于人腦,經過加工分析形成了人們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發展規律的反映。所以,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與總結,其內容歸根到底還是來自當時的客觀事物。
未來:人們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都是根據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做出的一種超前反映。不管是對自然現象還是對社會現象的認識都是如此。
(3) 對現狀、過去和未來認識,還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