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2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
1.2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物質概念的定義。
理解: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學抽象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習課文,聽取教師講解和議論等途徑,學習哲學理論對事例分析的方法,從而體會怎樣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思維。
⑵綜合分析能力:要使學生通過上述途徑,學習怎樣進行分析又怎樣進行綜合的方法,體會怎樣去理解一個哲學結論。
覺悟方面
結合生產方式客觀性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使學生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形式,能客觀地進行分析,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
教學重點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客觀的。
教學難點
⑴哲學上物質的概念。
⑵生產力的發展為什么是客觀的。
教學方法
1.對教學重點涉及的基本觀點采用的方法進行敘述。
2.對教學難點中第二個問題,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3.談話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來就客觀存在的。那么,為什么在人類產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作出總結,設懸念。)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客觀的。我們不難理解,因為它們的變化與發展是無意識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規律發展和變化。而人類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們從事的各種活動以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的。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也是客觀的,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那么,人類社會究竟是依賴于人的意識,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為什么是客觀的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框題。
講授新課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引導學生粗讀第一節第二框題,教師提出閱讀要求。)
這一框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用自己的語言編出要點。
學生閱讀后,教師用談話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下列教學:
1.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
(1)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不同點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0頁第1自然段,由學生自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不同點。老師質疑。)
(2)錯誤理解社會存在的幾種觀點
為什么說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客觀的呢?
(學生閱讀第10頁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師指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從社會產生過程來看,為什么說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回憶學過的歷史知識——人類社會的起源。提煉出哲理,教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