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2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
多媒體顯示:
X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堅持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把生產力作為推動社會前進最活躍、最革命的力量,認為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原理的運用和闡發!
總之,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因此,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客觀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教師設疑:既然生產關系只能由生產力狀況來客觀地決定,不能由人主觀隨意地選擇,那么,為什么又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歸納。)
(1)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根本原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客觀的,不僅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而且生產關系的變更也是客觀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于生產力的水平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生產力的狀況要求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2)但是,生產關系是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為各階級共同認可。不同的階級,集團按照本階級、集團的利益,主觀上總是希望生產關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在主觀上就要選擇生產關系。中國從1840年以后,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都試圖選擇一種社會制度以保護本階級的利益。當然,無產階級也在探索,在選擇。
(3)主觀選擇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主觀愿望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趨勢,是否符合本國所處的內外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自覺地認識、掌握了社會發展規律,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國情及世界環境,認定中國可以不經歷資本主義階段,而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歷史條件所決定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樣是客觀的。
(4)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成功,這只是體現了主觀選擇的科學性,體現了主觀選擇與歷史發展客觀性的統一,絕不意味著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主觀選擇的結果。
3.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變化發展一樣,也受自身規律的支配。這些規律不是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人的主觀意志決定不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改變不了由客觀規律所支配的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總之,社會的產生、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的規律都是客觀的。所以說,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是客觀的。
4.世界是物質的
(引導學生回顧前面講過的有關內容,教師歸納。)
(1)世界不是神創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無所謂神的創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創的。
(2)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