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2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
(3)哲學上關于物質的概念
多媒體顯示: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的客觀實在。
物質概念是本課教學難點。因為,一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高。二是學生還不會從物質和意識關系中去規定物質的定義,但由于課程標準對此問題只要求 “識記”,所以,老師可作一些淺顯的,啟發性的講解:
第一,利用前兩框題敘述的內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從而直接引出物質的概念,抓住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進行說明,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范疇、物質的表現形式,而它們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歡不喜歡都在我們的之外獨立的存在著,這就叫客觀實在。
第二,還要告訴學生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 “客觀實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時,也應明確“客觀實在”還具有 “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講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之后,要引導同學明確,社會生活中,除了意識現象以外,還存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物質現象。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終極概念,沒有能把它包括在內的屬概念,所以,只能說,物質就是客觀實在。舊教材把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概念與哲學物質概念進行比較,反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現行教材刪去了這個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從物質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質定義就是它的內涵,物質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即物質的存在狀態,也就是具體的事物和現象。
課堂小結
通過上兩框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無所謂神的創造作用;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概括了萬事萬物的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性叫做物質。因而我們才說,整個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1.“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故難全”,這說明 ( )
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遵循同樣的規律
③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古今不變的
④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是循環往復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選項中,屬于物質現象的是 ( )
①生產關系②萬有引力規律③政治經濟學④法律⑤路線、方針、政策⑥階級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電場、磁場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