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觀)教案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觀)教案
教育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憶目標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3)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4)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2、理解目標
(1)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局限性;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3)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運用目標
(1)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說明虛幻、歪曲的社會意識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運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3)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辨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
(4)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分析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辨證關系的學習,初步形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看待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學習,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有正確的認識;
3、通過對社會歷史的主體理論的學習,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從社會存在出發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帶到物質領域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
2、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3、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教學課時安排:2 課時
【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著真善美、假丑惡的對立和較量。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什么是我們必須遠離和拋棄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對此作出判斷和選擇。
【講授新課】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認為社會歷史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
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
【課堂探究】課本第86頁
a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b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a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從實踐出發,沒有找到社會存在的物質根源。具體地說,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會歷史這個特殊的認識對象有關,歷史是由有動機、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二是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生產規模的狹小、社會發展的緩慢,都影響了人們對社會規律的把握;三是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夸大精神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