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觀)教案
以上(2)(3)揭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4)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關鍵是把社會的本質理解為實踐,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最本質的內容生產方式是在實踐中生成的,社會意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經濟、政治和文化;實踐生成了全部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想;時間構成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實踐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所以,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過渡】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賴以建立的根本,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核心概念。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社會基本矛盾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實踐活動推動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a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要生存必須有吃、穿、住、用等物質生活資料,只有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談得上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才能從事其他的活動(教育、藝術、體育、政治)。
而要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必須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在這一活動中,形成了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生產方式。
【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與自己的發展。要積極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中去。現在學好知識將來教育育人,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b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許多方面。這些方面都受生產方式的制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結構;不同的生產方式,表現為不同性質的社會形態。社會的整個面貌只能從生產方式中得到科學的說明。
【舉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生與推廣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用曾使中國農民在勞動和分配上都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結果是飯越吃越少,人越過越窮。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喊破嗓子打破鐘,社員遲遲不上工,村邊等,路口蹲,站在地頭一個坑,你來我也來,男打撲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體的活兒慢慢磨,誰干多了不劃算。”由于當時的科技落后,生產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麥子、脫粒),勞動積極性低下,導致勞動效率低,產量低,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
的危險,偷偷把一些麥田、油菜田承包到戶耕種,搞起了包產到戶。當年村干部和十幾戶農民按手印簽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協議,協議上寫著: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殺頭,其他農戶保證把他們的孩子養到18歲。坐牢殺頭的情況最終沒有發生,而包產到戶的結果缺是加快了生產進度,抓住了季節。1980年9月,中共中央對這種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推廣開來。此后,我國政府繼續不斷穩固和完善這一制度,延長土地承包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反季節生產和銷售,脫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