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十二課《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設計
社會主義新時期:農村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責任制。
xx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問題探究】
1.同樣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什么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源于對當時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這顯示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什么特征?
(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因此,評價歷史和現實的價值觀念,應考慮當時的條件、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與時俱進。
“忠”,在封建社會,它往往和忠君聯系在一起,在當代中國,則表現為忠于中國共產黨,忠于祖國和人民。
(二)背景材料:(課件)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1.在這首詩中,農民的價值選擇是什么?地主的價值選擇是什么?
2.為什么農民和地主的價值選擇不同?它體現了什么特征?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明確階級性。
(三)(課件)即使是同一階層的人,為什么人們的認識角度不同,立場不同,作出的價值判斷也會不同?如對下雨的看法不同。有人認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正確與否,沒有界定的標準,請談談你的看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教師點撥,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
結束語:面對社會的轉型,價值觀的多元化,蕩滌著我們的心靈,考驗著我們的選擇。青年要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做到:“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