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復習資料
名 稱
原理內容
方法論
具體運用社會存在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但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 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反對錯誤的社會意識。1.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反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傾向。2.深入開展黨的先進性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我們要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改革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建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力從而解放生產、發展生產力,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類改革:如: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設施等。)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改革不僅要改革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也要改變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上層建筑更好地促進經濟基礎的完善和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性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自覺地投身社會實踐,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2.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3.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衡量政績的標準。4.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包容性增長、“民調時代”。人生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