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復習學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例10.XX年的抗災救災精神可以提煉為:臨危不懼、攻堅克難的無畏精神,科學決策、沉著應對的理性精神,服從大局、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理解包容、同舟共濟的和諧精神。為此我們要大力宣傳和學習集中體現這些精神的先進集體和英雄模范的事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全社會精神境界。之所以要大力宣傳學習抗災救災精神,是因為( )
a.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導向作用 b.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
c.抗災救災精神是引導公民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d.抗災救災精神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
例11.XX年,我國對在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公民授予“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同時設立專項資金,對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給予幫助。這主要表明 (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
c.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d.評價人生價值的大小主要看他的精神貢獻
例12.中國人民歷來愛好和平,主張“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當前,這種價值取向依然具有積極意義,這是因為它 ( )①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導人的行為方式 ③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④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價值標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13.一生襟懷未曾開。”并指出李商隱這匹“良馬”腿腳屈曲,步履維艱,是因為不遇其主。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
a.實現人生價值,關鍵是提高自身素質 b.實現人生價值,關鍵是要具備良好的外界條件
c.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 d.人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例14.“忠孝”是儒家傳統的核心要義之一。在封建的等級社會,“忠孝”往往意味著效忠皇上或兒子無條件服從父親。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義務。“忠孝”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表明 ( )
a.經濟利益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因人而異
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d.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
例15.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20多年,王順友一個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按班準時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雜志、一張張報紙準確無誤地送到每個用戶手中。從人生價值看,上述材料表明( )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b.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c.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