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
(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教師歸納、總結。)
正像同學們所說,需要的國內條件有很多,比如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政治要穩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因為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的最可靠保證。
需要的國際條件,最重要的則是爭取一個長期的、和平的國際環境。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手就包含著矛盾,大拇指朝一個方向,其余四指朝一個方向,這樣手才能握得攏,才能勞動。
2.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含義要注意的問題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9頁第 l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
(l)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始終不可分割。
教師設疑:為什么說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這是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教材只是通過舉例(自由和紀律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不可分割),要求學生知道這個結論,那么,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
(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教師歸納、總結。)
首先,統一離不開對立。第一,“依存”離不開對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于另一方來規定,這就是平常說的“相比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質和“下”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大”的性質和“小”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為什么“上”與“下”、“大”與“小”互相規定呢?因為上是與下對立的,大是與小對立的。上不會依存于大或小,因為上與大或小并不對立。可見,依存只是對立面之間的依存。第二,“轉化”離不開對立。矛盾雙方轉化都是向自己對立面的轉化。當我們說 “重”轉化了,那肯定是指“重”轉化成“輕”。只有輕重之間的轉化,絕無重與高或低的轉化。 因為重與輕是對立面,重與高或低不是對立面。
其次,對立離不開統一。什么樣的東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須是具有某種共同的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同時呈現出排斥的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東西,那就意味著“徹底分離”、“毫不相干”、還談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共同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剝削,才有前者的被剝削,這兩個階級才是對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無產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沒有依存關系,也就談不上他們之間的排斥、斗爭關系。這也說明了并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總之,對立和統一密不可分。對立是統一中的對立,統一是對立面的統一。
(2)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
以學校為例,說明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既指事物內部存在的這種關系,也指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由于事物范圍大小的變化,原來是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如果范圍變小了,就變為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原來是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如果范圍擴大了,就變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了。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法則——矛盾法則,即事物的對立統一法則。扼要強調,矛盾的含義;“對立”的含義;“統一”的含義;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應注意的三點。
課堂練習
非選擇題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也為易;不為,則易者也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用矛盾概念的相關知識回答:
①天下事、人之為學有沒有難易的分別?
②難和易轉化的條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