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學案
四、【方法點津】:
(1)運用對比方法認識幾種社會生活概況。
(2)聯系社會實際對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加以理解。
(3)撰寫論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識點。
五、【課文導語】: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高級運動形式,其發展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因此,在社會運動和自然運動中存在著共同的規律。但是,社會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那么,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的主體是誰?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題 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的本質是什么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課堂探究:(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2)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1)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化發展完全是自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
(2)馬克思能夠從實際出發,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識人的本質,認識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而不是從主觀思想動機出發。實踐觀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另外,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出現,是客觀條件。
教材運用“相關鏈接”闡述了社會歷史規律長期以來不能被人們所認識的原因,即對社會歷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局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的條件,即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實踐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以及無產階級的出現。
◇課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
(2)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繪的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其內容來源于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繪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繪的事物是對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創造。
(2)人的這些念頭、思想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是對實際生活超脫、虛幻的反映。沒有具體的實際生活就不會產生相關的不切實際的念頭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