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教學案
社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其中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要么認為社會的變化發展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要么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沖”決定的。其實質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認為社會意識決
※文科班補充: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1)區別: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2)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4.社會生活的本質。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但最終可劃分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社會意識盡管帶有主觀色彩,但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由社會存在決定其性質和變化發展。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無產階級的產生,二者的緊密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文科班補充:歷史唯心主義沒有正確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把精神看作豢發展的最終原因,完全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舊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也陷入唯心主義,不能正確認識人的本質,不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從客觀主義、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出發,認為人與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永遠是處于被動地位。馬克思主義論證了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而這種社會性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個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基礎。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部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在實踐中得以證實。人們在實踐中提升社會意識、改造社會存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課堂練習:社會生活的本質是( )
a.社會意識 b.社會存在 c.人的思維和人的行為的組合 d.實踐
答案:d
解析:考查對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a項與b項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但不是本質。c項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表現,仍未點明社會生活的本質。根據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只有實踐才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故選d項。
小結:(1)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