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誤區
(出示投影片)
脂肪 可制造肥皂7塊
石灰 最多可粉刷一間小屋
石碳 可造20磅焦炭
磷 可制成2200根火柴
鐵 可鑄一枚1英寸的鐵釘
還有一匙的硫磺和一兩重的金屬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這種種物質的價值加起來,也就10元左右。然而,當我們把個體的人放到社會中去看,放到他的勞動、創造、奉獻的過程中去看,人則可以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遠遠大于自身價值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甚至創造整個人類社會。同時,也正是在勞動、創造和貢獻中,人的價值才得到了真正的實現。
但是,有人卻在奉獻中看到了特殊的一部分。請同學們看這雙大手框住的是什么?
(看教材第83頁的插圖)
因此,在人生價值問題上要反對拜金主義。
2.反對拜金主義(板書)
(1)什么是拜金主義?(板書)
(學生看書,回答)
(2)為什么要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權書)
設問: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拜金主義在資本主義以前就存在,但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成為資產階級普遍奉行的道德準則和人生信條呢?
為什么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拜金主義有盛行的趨勢呢?
除了個人主觀上“拜金”的原因外,有沒有一些客觀的條件呢?
(學生思考)
還是和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有關的。首先,從社會生活的現象看,有了錢,才能從市場上買到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其次,從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經常的物物交——一般等價物——貨幣,可以看出,金錢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因此也可以說,商品交換越發達,金錢被用到的場合、次數越多,它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大。資本主義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交換的高度發達時期,因此,對金錢的崇拜也發展到了極致;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金錢仍然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商品交換比改革開放前要發達,所以金錢在人們的眼中也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了。
由此,在金錢和人生價值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必須進行客觀的分析,認識到:
第一,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關系(板書)
金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
第二,獲得金錢的手段應該是正當的、合法的(板書)
根據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和有關政策,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所得的報酬、正當的利潤、合法繼承的遺產、銀行存款的利息等,都屬于正當合法的范圍。
貪污盜竊、投機倒把、損公肥私、行賄受賄、走私販私、坑蒙拐騙等所得的金錢,則是不正當的、非法的。所以,對于金錢的獲得要遵從“取之有道”的原則。
通過前邊的學習,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金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因此,它不能買到一切商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第三,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板書)
上節課,我們留了一道思考題,同學們還記得嗎?“有人認為金錢能買到一切,你認為呢?
金錢能買到什么,買不到什么?”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同學們的發言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大家對金錢的“不能”還是有一定認識的,有人把這些內容歸納成了一首歌,叫“買到買不到的歌”,請同學們看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