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一課
1.1.2、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重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客觀的。
〖難點〗
⑴哲學上物質的概念。
⑵生產力的發展為什么是客觀的。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識記:物質概念的定義。
理解: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學抽象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習課文,聽取教師講解和議論等途徑,學習哲學理論對事例分析的方法,從而體會怎樣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思維。
⑵綜合分析能力:要使學生通過上述途徑,學習怎樣進行分析又怎樣進行綜合的方法,體會怎樣去理解一個哲學結論。
覺悟方面:
結合生產方式客觀性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正確對待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使學生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形式,能客觀地進行分析,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如認為生產力很快趕上發達國家。)
【重點解決辦法】
1、"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客觀的"是教學重點。因為它對于說明社會的客觀物質性最為緊要,同時,這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講解時抓住三點:第一,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第二,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策三,分別說明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不能隨心所欲選擇、發展生產力的原因 每一代人只能根據既成的經濟條件、歷史條件發展生產力,每一代人創造新的生產力時還必須遵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來進行)和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經濟關系 (因為生產關系只能由生產力的實際情況來客觀的決定,不能主觀隨意選擇)進行闡述,輔之以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反例子進行說明。
【難點解決辦法】
1、物質的概念是難點
一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高。二是學生根本不懂得應從物質和意識關系中去規定物質的定義,但由于課程標準對此問題只要求 "識記",所以,老師可作一些淺顯的,啟發性的講解。一是利用前兩框題敘述的內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從而直接引出物質的概念,抓住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進行說明,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范疇、物質的表現形式,而它們的共同特性是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歡不喜歡都在我們的之外獨立的存在著,這就叫客觀實在。第二,還要告訴學生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 "客觀實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時,也應明確"客觀實在"還具有 "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特性。第三,在講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之后,要引導同學明確,社會生活中,除了意識現象以外,生產力、生產關系也是物質現象。
【疑點解決辦法】
1、既然"生產關系只能由生產力狀況來客觀地決定,不能由人主觀隨意地選擇",為什么又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1)社會的存茬與發展是客觀的,根本原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客觀的,不僅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而且生產關系的變更也是客觀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于生產力的水平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生產力的狀況要求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2)但是,生產關系是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為各階級共同認可。不同的階級,集團按照本階級、集團的利益,主觀上總是希望生產關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在主觀上就要選擇生產關系。中國從18幼年以后,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都試圖選擇一種社會制度以保護本階級的利益。當然,無產階級也在探索,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