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堅持發展的觀點教學案
(多媒體顯示)
運動形式 運動主體
機械運動 宏觀物體
物理運動 電荷、光子等
化學運動 原子、離子
生命運動 生物體
社會運動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認識運動 人腦
[師]可見,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即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板書)
[師]綜上,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和物質密不可分。任何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做法都是錯誤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情,請同學們看屏幕,思考這兩個人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各犯了什么錯誤?
(多媒體播放)
動畫1:《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己。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動畫2:《刻舟求劍》
[師]動畫看完了,請兩個同學談一談。
[生]從動畫1看,慧能和尚承認運動,但否認是物質的運動,而說是心感覺動就動,這是離開物質談運動。
[生]從動畫2看,楚國人雖然承認船、水、劍的客觀存在,但卻否認了運動,這是離開運動談物質,最終他的求劍之舉只能落空。
[師](總結)是的。慧能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楚國人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二者都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因而都是錯誤的。
總之,從整個世界來看,一切事物都在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這說明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絕對的、無條件的。可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張三仍是張三,教室仍是教室,舉頭望去,操場、公路、高樓、樹木看來并沒有動,而是靜止的。這該怎么理解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五個問題了。
5.靜止的含義(板書)
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運動的同時,并不否認靜止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學上講的靜止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3第2至第4自然段。注意舉例加以說明。
[生]哲學上講的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比如我們坐在教室里,我們身體的位置相對于教室而言處于靜止狀態。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物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幾百年來,其社會制度的性質始終是資本主義,這也是一種靜止。
[師]非常正確。那么,我們說某一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是不是就是完全靜止,絕對的不運動?(設問引起注意,然后分析)不是。第一,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當我們說某一物體是靜止的時候,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它沒有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運動。比如,我們坐在教室里,雖然相對于教室的位置來說,我們是靜止的,但同時我們和教室都隨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詩句:地球每天自轉一周,帶著地球上的人和物運行八萬里,地球赤道周長約四萬公里)況且,雖然我們坐著沒動,可是我們的心臟在跳動,肺部在呼吸,血液在流動,頭腦在思考,眼睛在眨動,體內的新陳代謝在不斷進行。所以,這種靜止是事物在運動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種形式的穩定狀態。
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它還在進行著量的變化。如,水在一個大氣壓強為101.325千帕的條件下,溫度由0℃向上升高,只要不超過100℃,水的液態就不會變成氣態。但是,水溫是在變化著的,水分子的熱運動也漸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