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案
師:社會環境對個人的活動和發展的制約是外部環境的制約,而事物發展的根據和根本動力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我們必須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師:最后,給同學們出一道課后思考題:(屏幕顯示這道思考題)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與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要求用文字和圖示兩種方式表述。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三、教學反思
整堂課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基本上完成了,師生都感到比較愉快。一些事例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比較感興趣。在問題中提到韓寒,因其個性突出,容易引起學生討論。而李敖對待人生遭遇的堅強性格和戰斗精神,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但從本節課設計的重點看,應該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體會、認識和掌握如何正確處理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講理論知識與問題討論是平均使用時間的,學生的討論交流不夠深入,所談的體會也較粗淺。老師在教材的處理上還不夠大膽。
四、評課記錄
評者1:這框內容本身比較枯燥,而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材料非常好,能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引起學生的興趣,特別是韓寒現象學生很感興趣。但有一個知識點“個人與社會關系”好象講得太快,不知學生理解了沒有。
評者2:這堂課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本框基礎知識講完,我看了一下表用了25分鐘,還有20分鐘我想肯定是讓學生討論了。這節課有三大亮點,一是毛澤東的那首詩,學生熟悉,學得不累,老師問得巧妙;二是紀念魯迅的詩, “雖死猶生”、“雖生猶死”寓意深刻;三是韓寒、李敖材料貼近實際,使學生有話說,通過討論加深印象。有一個問題可以商榷,我認為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講得有點簡單,是否可以再擴展一些。
評者3:這堂課的情感目標落實得很好,沒有拘泥于教材,敢于大膽處理。但在評價韓寒時,好象只是從好的方面談,沒有從負面影響上講,比如,韓寒在讀高一時有七門功課不及格,對這個問題應該加以評論。
評者4:最后還能從辨證法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評課與思考
評課中,有兩位老師都提出了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一知識講得不夠深入的問題,引起我的思考。一方面,這堂課在教材的處理上可能還存在問題,不夠完善,有些知識點可能學生還沒有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我在想,課堂教學中是否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果一節課沒有重點什么都講,等于沒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敢于取舍,大膽創新,走出自己的課改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