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實踐)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實踐)
(認識論)
教育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憶目標
(1)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
(2)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基本屬性;
2、理解目標
(1)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
3、運用目標
(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辯證唯物主義為什么說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
(2)根據有關原理,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舉生活實例,依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習真理性的內容,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涓埃怒斥真理反對謬誤。
三、德育目標
1、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2、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學重點難點:
1、實踐的基本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難點)
教學課時安排:3課時
【導入新課】
酸甜可口的西紅柿,大家都喜歡吃。然而人類發現它好吃,還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呢!西紅柿的故鄉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圓圓的個兒,青里透紅的色澤,著實讓人喜歡,但當地人卻一直懷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還美其名曰“狼桃”。16世紀,英國佛羅達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間發現了它,帶了幾株回英國種在皇家花園,供皇室貴族觀賞。直到18世紀,法國一位畫家抱著獻身的精神決心嘗試以下,據記載,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殮(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著上帝“召見”。但時間過了很久,他不僅沒有死,而且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就這樣經過這位不知名的畫家的親身實踐,人類終于發現了西紅柿營養豐富可以食用。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講授新課】
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1、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做、行動)
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
其一: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
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物質性活動――人、客觀世界都是物質的
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觀念變為現實)
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計劃變成現實的活動。
實踐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變革客觀事物的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舉例】按照計劃學習、工作
神州1-6號飛船的研制、飛行使嫦娥本月的神話變為現實
工人做工――產品被加工、被生產、被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