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實踐)
農民種田――荒地變良田、綠洲
教師上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家鄉面貌的變化(交通、通訊網絡、治理自然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維護生態平衡)
體育運動、藝術活動、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教育活動、打擊罪犯
科學實驗
【專家點評】實踐活動的形式 p43
(2)特點
a客觀物質性 (不是主觀的思維活動)
a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
實踐的主體:人(體力與腦力的結合體)
實踐的基本要素 實踐的手段:工具和設備(如儀器)
實踐的對象:客觀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
b實踐的過程、結果具有客觀性,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舉例】觀測天體,有儀器觀測精確、清晰、數量多;無儀器觀測不精確、模糊、數量少
【舉例】種植遵循生長規律
【舉例】教育的結果:全面發展的學生;迎評的結果受過程的制約(資料設施、訪談、聽課、測試、專業剖析);結果:三方受益
【舉例】美化校園――干凈整潔美觀
b主觀能動性 (不是消極、本能活動)
實踐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實踐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
【舉例】人類飲食:精挑細選、粗細搭配、色香味俱全、講究營養、健康
(美食節)
動物飲食:無挑剔、不講究
【舉例】改良土壤
蚯蚓――將沙粒吞入口中,消化后排除體外,經過消化的沙土變得細膩、濕潤而且還增加了許多化學物質,使土地變得肥沃。這一切是蚯蚓維持生存、攝取食物的本能活動。
農民――考慮這塊地何時犁,犁幾遍適宜,犁多深,土是酸性還是堿性,宜用氮肥還是磷肥等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后才作出行動。
實踐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人類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總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在自覺運用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成果去指導實踐,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客觀世界原來沒有的新的東西。
【舉例】人化的自然、社會的繁榮(見p43圖片)
c社會歷史性 (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
a社會性:實踐活動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社會行為。
【舉例】wto成員國之間共同遵守規則
企業職工、學校教師之間的分工協作、群策群力
農民的生產離不開其他產業的支持(第三產業進行銷售、工業提供生產資料)
班級的進步:全體同學的分工、努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持)(戊戌變法失敗,人民不覺醒)
【舉例】魯濱遜漂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