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實踐)
(2)真理與謬誤是一對矛盾
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就是謬誤。
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3)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
(4)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
【舉例】由于立場不同,同樣寫黃昏,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葉劍英)
【舉例】“打人與被打有何不同?”由于知識構成的不同,對這一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歷史老師:打人是侵略,被打是受害;英語老師:打人是主動式,被打是被動式;物理老師: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學工主任:各記大過一次。
【舉例】由于階級立場不同,面對下雪場景會產生不同認識
秀才:大雪紛紛落地;官員:這是皇家瑞氣;財主:下它三年何妨;窮人:放他媽的狗屁;
但是,在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多種認識中,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課堂探究】p46
a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
b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之為真理?
c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探究提示】“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與“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兩個說法是不同的,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強調客觀標準,后者以主觀需要為唯一評價標準
a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真理因為真(正確)才有用
b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
c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說法正確。
【舉例】為了擴張土地,日軍屠殺中國人民,侵略對日本多張土地是有用的,侵略是不是真理?(二戰希特勒宣傳部長:謊話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
【舉例】“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命題是美國政府作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獲取巨大的石油利益的借口,對美國來說是有用的。但隨著戰爭的進展,曾經是戰爭借口的“有用”的命題淪為徹頭徹尾的謊言。
【過渡】真理是客觀的不等于說真理是不變的,真理的客觀性是說其內容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超出特定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p47
【課堂探究】p47
a歐幾里得定理是否不再是真理?
b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旨在討論真理是不是永久的、不變的,探討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a發現不能否認該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證明了真理的條件性。
b使用范圍的變化、條件的變化。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舉例】階級斗爭學說在階級社會(槍桿子里出政權)和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為綱:文革)的不同意義和結果